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發布日期:2019/1/24 14:39:26 訪問次數:506
說到中醫的拔火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最近幾年,它不但深受中國老百姓的喜愛
還走向了世界,風靡全球
而拔火罐之后留下的印記
則被稱為最有中國特色的紋身
然而今天,小編要向大家介紹一下火罐家族的一位親戚——中藥竹罐
拔罐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記載:“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頃,而張角”,小角就是藥物罐的雛形。清代《醫宗金鑒》中首次提到中藥煮竹筒用于臨床,把辨證用藥和罐法緊密結合起來,并一直延續至今。
1800多年前,華佗結合了拔罐和刺血療法的優點,發明了中藥竹罐刺血療法,相傳華佗曾用此療法給曹操治療過頭痛病。
如今,蕭山中醫院在臨床中運用中藥竹罐療法輔助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頸椎病、腰椎病、關節病、腰肌勞損、頑固性疼痛等疾病,受到患者的喜愛和好評。
什么是中藥竹罐
中藥竹罐療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拔罐療法。它是以竹罐為工具,利用罐內空氣負壓使作用部位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充血來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竹罐選材以1-2年竹齡的金竹為佳,選取近根部較直、口徑1.5厘米-4厘米、長度10厘米左右的金竹竹節,用刀刮去青皮及內膜,用砂紙打磨使口圈平正光滑,即成竹罐。竹罐輕巧、價廉、不易跌碎、比重輕、吸得穩,能吸收藥液,且取材容易、制作簡便。
竹罐準備好后,在拔罐前,用煮沸之中藥加熱,然后用鑷子夾出,將竹罐趁熱吸附在治療部位,竹罐借助于沸水或藥液的熱力,排除其中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于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而產生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或瘀血以達到祛風散寒、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目的。浸煮竹罐所用的藥液配方是該療法發揮臨床療效的關鍵所在,根據病癥不同,配伍的藥材也因人而異。
和以往的拔罐器具不同,中藥竹罐采用純天然的竹子進行拔罐,效果更好。
為何要采用竹罐
1.采用的竹罐多為內徑和拇指大小差不多的竹罐,俗稱"拇指罐"。藥罐內水蒸氣冷卻成水產生的負壓要比"閃火罐法"大的多,但由于藥罐的口徑較小,皮膚凸入罐內較少,所以基本上沒有疼痛的感覺,不會留下難看的印記,而且拔罐部位基本上不受限制。
2.竹罐內的水蒸氣溫度降低后凝結成水,就產生很強的負壓,吸力更強,同時用來煎煮竹罐的中藥具有祛風、活血的作用,拔罐過程中可以延緩瘀血凝固的速度,以便瘀血順利排出體外。
3.經中藥煮過的竹罐是熱的,可以有效阻止血液的凝固,同時竹罐隨著降溫吸力是逐漸增加的,防止吸力增加過快使毛細血管過快充血而影響瘀血的吸出。
中藥竹罐的優點
竹罐按其規格有粗細長短不同,小的竹罐直徑只有0.7厘米,故不僅可以用于肩背及肌肉豐滿之處,而且也可以用在腕踝足背、手背、肩頸等處,吸附力大,熱力強,治療范圍廣泛。這一點是玻璃罐所無法比擬的。因為小口徑的玻璃罐吸附力相對較差,對于一些病變部位在肘、膝、腕、踝、跖趾關節或頸椎病患者,竹罐有明顯優勢。
采用中藥配方煮制竹罐,使罐內吸收濃濃的藥汽之后吸附于相關穴位之上,通過罐力和藥汽熱敷滲透從而達到疏通經絡、祛除病邪的目的。
中藥竹罐的主要治療病癥
中藥竹罐可用于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頭痛,頸椎病,頸肩綜合癥,肩周炎,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高血脂,高血壓,月經不調等。
中藥竹罐療法的注意事項
操作前一定要檢查罐口周圍是否光滑,有無裂痕。防止燙傷。
拔罐時動作要穩、準、快,起罐時切勿強拉。使用過的竹罐,均應消毒后備用。起罐后,如局部出現小水皰,可不必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皰較大,消毒局部皮膚后,用注射器吸出液體,覆蓋消毒敷料。
高熱抽搐及凝血機制障礙者,皮膚潰瘍、水腫及大血管處,孕婦腹部、腰背部均不宜拔罐。
上一文章:肝火旺盛怎么調理?中醫推薦拔罐療法
下一文章:拔罐減肥療法 還你小蠻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