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發布日期:2019/8/31 12:42:03 訪問次數:500
拔罐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之一,在我國民間使用悠久而廣泛。在馬王堆出土漢墓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記載。晉代醫家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有以制成罐狀的獸角拔膿血治療瘡瘍膿腫的記載。所謂角法,是用挖空的獸角來吸拔膿瘡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燾著的《外臺秘要》則進一步闡述了“角法”的操作方法,也曾介紹使用竹筒火罐來治病,如文內說:“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從以上介紹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況看來,我國晉、唐時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火罐,江右及閩中者皆有之,系窟戶燒售,小如大人指,兩頭微狹,使促口以受火氣。凡患一切風寒,皆用此罐。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于患處。或頭痛,則合在太陽、腦戶、巔頂;腹痛,合在臍上。罐得火氣,合入肉即牢不可脫,須待其自落。患者但覺有一股暖氣,從氣孔透入,少頃火力盡,則自落。肉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不必服藥。治風寒頭痛及眩暈、風痹、腹痛等癥。”對罐具療法的出處、形狀、適應病證、操作方法及優點等做了詳細的介紹。
以后,拔罐療法逐步發展,罐具從獸角、竹筒發展為金屬罐、陶罐、玻璃罐等“火罐”,乃至抽氣罐、擠壓罐、旋鈕罐或真空罐等“吸罐”;操作方法也從留罐發展為推罐、閃罐、振罐和牽拉罐;配伍方法也從刮痧、針刺、艾灸、按摩、中藥發展為配合電針、紅外線、石蠟等;適應范圍從吸拔膿血發展為治療風寒痹痛、虛勞喘息等外感內傷的數百種疾患。據罐具、操作方式、部位及配合療法等的不同,分別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活血、祛風除濕、溫固陽氣、清熱瀉火、抻筋通經等功效。如留罐法以祛寒作用為主;閃罐法以驅風作用為主;走罐法以活血通絡作用為主;多罐法以瀉實作用為主;疏排法以補虛作用為主;牽拉法以抻筋通經作用為主;拔關元可祛寒,拔大推則能清熱;若配合灸法或紅外線照射法,能增強其祛寒作用;配合針刺、藥物、按摩等法,可增強拔罐療法的治療效果,并擴大了其適用范圍。其中,家用型的真空抽氣式罐、橡皮擠壓式罐或旋轉形成負壓式罐等非火力(熱力)排氣的吸罐,由于它的簡便、易學,已經走進了越來越多的百姓家中。當人們受涼、肩背疼痛時,年紀大一些的人都會說:“拔拔罐吧。”起罐后一身輕松,能緩解甚至解除許多不適。但也有人因在使用中方法不當,反造成了一些新的不適。總之,拔罐作為一種醫學手段,它雖然并非是在直接的治病,但是,他可以間接的消除疾病,達到健康的目的。其實,這也是醫學的真正目的和上之上策。拔罐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之一,在我國民間使用悠久而廣泛。在馬王堆出土漢墓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記載。晉代醫家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有以制成罐狀的獸角拔膿血治療瘡瘍膿腫的記載。所謂角法,是用挖空的獸角來吸拔膿瘡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燾著的《外臺秘要》則進一步闡述了“角法”的操作方法,也曾介紹使用竹筒火罐來治病,如文內說:“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從以上介紹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況看來,我國晉、唐時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上一文章:深究拔罐器的原理“痛則不痛,通則不痛”
下一文章:拔罐療法真的可以治療常見的疾病嗎